“以前这些野茶采摘难,卖不上价,大家都没当回事。”鹤峰县下坪乡堰坪村村民陈自龙的感慨,道出了该村荒野茶曾经无人问津的境况。
如今,这片被遗忘在苍山密林中的“荒叶”,却成了村民手中的“真金白银”。这场蜕变始于郑嘉禧的到来她以茶为媒,在鄂西深山中书写出一段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。
郑嘉禧原本在深圳协助家人经营公司。2021年,她首次探访鹤峰,便被这里的原生态风光与淳朴民风深深吸引。深入了解后,她得知下坪乡因劳力流失,导致大量野茶树被遗弃在苍山密林中,有的已荒废近30年。
旁人眼中的“无用野树”,在郑嘉禧看来,是制作顶级荒野红茶的珍宝:“无污染的土地,是做出好茶的根基。”
怀着对茶文化的热爱,她做出了大胆决定:告别都市繁华与熟悉领域,暂别家人和孩子,只身扎根鹤峰的群山之中。
2023年,鹤鸣嘉禧(恩施州)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下坪乡堰坪村长寿院子成立,“鹤鸣嘉禧”古树红茶品牌应运而生。公司迅速与当地百余户拥有荒野茶资源的农户签订收购协议,达成合作。
“起初我们上门收茶,按品质定价每公斤60元至160元,现金结算,很受茶农欢迎。”能为村民带来实利,郑嘉禧备感欣慰。
凭借诚信经营,公司经营日盛,茶农主动送茶上门。2024年,茶厂生产珍稀荒野茶500公斤、有机茶1500公斤,总产值突破500万元,带动茶农户均增收超5000元。
“真没想到,荒在山里的野茶能卖出这么高的价钱。”陈自龙说。今年势头更劲,“鹤鸣嘉禧”荒野茶产量已达1000公斤,产值突破800万元。一片片曾被遗忘的叶子,正源源不断地被深山里的村民兑换成“真金白银”。
“荒叶”变“金叶”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。从开垦荒山、修复茶园,到钻研传统制茶工艺,每一步都饱含艰辛。为寻觅优质荒野茶,郑嘉禧与团队踏遍下坪乡的沟沟坎坎。
起初,最大的阻力是村民的疑虑。“一个大城市的姑娘,说要把我们的野茶树变成钱,大家都觉得不靠谱。”陈自龙回忆。
面对质疑,郑嘉禧首先说服陈自龙担任野茶树基地管理员,然后再挨家挨户沟通,向村民讲解荒野茶的价值和发展前景。她用真诚和专业赢得了村民信任,双方签订合作合同。
崎岖的山路是另一只“拦路虎”。“我以前开的是小轿车,第一次下乡就刮坏了底盘,后来换了越野车。”郑嘉禧说。即便如此,面对坑洼不平的道路,车辆爆胎的情况仍时有发生。“有次换轮胎折腾到深夜,浑身是泥,但想着茶农的期待,咬咬牙就挺过去了。”她说。
创业初期,郑嘉禧连续半个月每天仅睡几个小时,家人的不理解与对孩子的思念让她辗转难眠。但她从未想过放弃,心中那份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念,支撑着她不断前行。
“这些都不算最难,最棘手的是制茶经验不足。”郑嘉禧坦言。为此,她走遍全国知名茶产区,拜访制茶名师学习传统工艺,从采摘到杀青、揉捻、发酵等各个环节都详细记录。她还考取了茶艺师资格证,系统学习茶叶的品鉴、冲泡与审评技巧,只为从源头把控品质。
“要让鹤峰荒野茶香飘万里,光有产品不够,必须注入文化灵魂。”郑嘉禧说。她在堰坪村精心打造鹤鸣书院,传承古法制茶技艺,引入宋式点茶体验,为游客系统讲述鹤峰茶史与茶马古道传奇。
走进鹤鸣书院,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。院内,茶艺师身着传统服饰,优雅地展示着宋式点茶的技艺,温盏、投茶、注水、击拂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。书院还提供古树红茶冲泡、冷泡茶及花果茶制作体验。鹤鸣书院已成为下坪乡的文化新地标,不仅吸引着八方来客,更让鹤峰茶文化的历史故事得以广泛传播。
如今,鹤鸣嘉禧已在深圳开设专卖店,下坪乡古茶树基地入选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优秀“头雁”基地名单。
“我们计划扩建厂房,整合书院、民宿、古树茶认养、点茶制茶体验等项目,打造茶乡鹤鸣茶旅综合体。同时开拓电商直播,争创中国古树红茶第一品牌。”谈及未来规划,郑嘉禧满怀憧憬。
从“荒叶”到“金叶”,郑嘉禧用智慧和汗水,带领乡亲走上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,书写了一段精彩的乡村振兴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