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食基金的“景迈山古茶林文化保护行动”成功入选202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世界遗产志愿者(WHV)计划全球项目!个国家和地区,良食基金作为中国最早推动食物系统转型的公益组织,凭借卓越的社区合作成果与创新方案,成功跻身这份国际名单,成为全球遗产保护领域的焦点。
自1945年成立以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是全球文化遗产与自然保护的权威力量。其《世界遗产公约》涵盖了1199处遗产地,从埃及金字塔的神秘、亚马逊雨林的广袤,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瑰宝、威尼斯水城的浪漫风情,每一处都是人类共同记忆的无价珍宝。UNESCO的使命,远不止于保护砖石建筑和自然森林,更是在守护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智慧。而世界遗产志愿者(WHV)倡议,作为这一使命的生动实践,旨在通过青年志愿行动,让古老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,成为塑造未来的坚实基石。
2008年,UNESCO启动了世界遗产志愿者(WHV)计划,向全球青年发出号召,鼓励他们用双手和热忱投身遗产保护事业。每年,数百支志愿者团队在世界各地的遗产地开展“行动营”活动,他们或是精心修复古迹,或是用心记录文化,或是积极传播遗产知识。2025年WHV计划的主题是“Working on the Future——以行动塑造未来”,这一主题深入挖掘了遗产保护的深远意义: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,更是对社会发展、生态平衡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投资。WHV团队明确表示,他们寻求的是那些扎根社区、能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创新方案,期待有一群无私奉献的人,肩负起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任,深入了解当地需求,精准解决实际问题。良食基金正是被这一使命深深吸引,而景迈山古茶林,无疑是实践这一使命的绝佳对象。
云南景迈山,作为全球首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,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。1300年来,布朗族凭借“林茶共生”的独特智慧,将古茶林培育成生态与文化和谐共生的典范。良食基金长期扎根景迈山,开展了大量调研和协助工作,积累了丰富的成果。自2023年起,良食基金联合王泽远博士团队、中央美术学院生态远见计划、游猪教育团队等,在景迈山持续深耕。多次开展田野调查,完成数百种植物性食材识别,并形成完整的《景迈山地区饮食变迁调研报告》。
期间由良食支持,中央美院生态远见团队景斯阳老师、倪尔璐、李鑫祥等主导的系列艺术作品成果显著。2023年7月举办“雨林演替 腊茗 - 食宴”在地参与性晚宴,12月完成纪录片剪辑;2024年3月推出“雨林演替 腊茗 - 食币”采摘包设计,完成《雨林演替 - 腊茗》 - 食忆书籍制作。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频频亮相,如2023年上海空间艺术季、2024年温州泰顺展览、米兰设计周「中国周」以及景迈山深描艺术展、2025伦敦艺术双年展,+86未来食物设计大奖。
项目相关成果还在重要会议中展示,“雨林演替 腊茗”艺术纪录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播放。由景迈山方物之外高端民宿酒店大厨参与制作的《星球可持续菜谱》,连同景迈山《茶币》系列设计等作为重要案例,于2024世界粮食论坛期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罗马总部大厅专场展示。
同时,由良食支持,王泽远博士、刘晓慧博士、马梦瑶等领导的景迈山系列课题研究,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生态与非遗保护”年度案例、联合国粮农组织“发酵与可持续食物”年度案例。近期,更有刘晓慧导演的《三个世界》纪录片入围英国皇家人类学电影节等。
技艺传承难题:传统采茶注重茶叶采摘与茶树保护的平衡,制茶工序繁琐且精细,如日光萎凋、石磨压饼等,但掌握全套工艺的老茶农年事渐高,年轻一代急需接手并传承、拓展这些技艺。
生态系统压力:新建住宅不断向古茶林边缘扩张,部分区域水土流失加剧,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文化记忆断层风险:当地民族独特的“茶祖信仰”中的祭祀歌谣、当地食材背后的文化意义等,在全球化的影响下,面临着逐渐失传的风险。
面对这些问题,良食在得知WHV倡议后,果断抓住机遇,希望借助全球志愿者的力量,为景迈山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今年7月至8月,良食基金将携手全球志愿者,并与普洱“方物之外”等在地方的支持下,在景迈山针对上述问题展开三大核心行动:
具体行动:志愿者将跟随布朗族茶农,学习传统采茶手法,亲身体验从采摘、炒青、揉捻到石磨压饼的全过程;通过口述史记录,将长老们的茶歌、祭祀仪轨转化为数字档案,并推动非遗课程走进当地学校。
行动意义:这不仅能留存珍贵的技艺,更能增强社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,为古茶林赋予经济和精神双重价值。
行动背景:新建住宅威胁古茶林生态,村民对现代化设施的需求与文化保护存在矛盾。
具体行动:教导志愿者安全的设施重建知识,包括合理选址和距离把控;带领志愿者深入景迈山社区,评估潜在风险建筑并记录;组织“茶林议事会”,邀请村民、政府代表和志愿者共同探讨可持续建设指南。
行动意义:推动相关政策落地,减少违规建设,实现现代化建设与自然保护的平衡。
行动背景:景迈山植物资源丰富,但许多植物缺乏系统记录,价值尚未充分挖掘。
具体行动:联合植物学家与志愿者,深入原始森林,记录物种的形态、药用价值及文化寓意;整合当地对植物的认知和运用,建立全面的记录档案。
此项目充分证明,食物不仅是文化的载体,更是生态保护的有力杠杆。以景迈山的一杯茶为起点,我们串联起社区发展、生态保护与全球议题,这正是“同一世界,同一健康”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我是Harrison,作为良食的志愿者和本次WHV项目的主策划人之一,同时也是一名生活在深圳的高中生。得知项目入选UNESCO的那一刻,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。回想起一年前,我第一次接触景迈山的植物材料,面对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冗长的记载,虽感疲惫,但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景迈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。在参与后续的调研、沟通等活动后,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申请WHV这样的国际性公益项目困难重重,作为高中生,我面临着诸多挑战:如何将繁杂的田野数据转化为国际组织认可的方案?怎样在现代化诉求与文化保护间找到平衡点?如何让全球志愿者理解景迈山古茶林的独特价值?又该如何以高中生的身份说服比自己年长许多的人?通过无数次与良食李艺泓老师等的会议讨论、数十版提案的修改完善、反复与当地机构方物之外及相关伙伴的沟通协作,终于将景迈山的真实需求和良食的扎实行动完整呈现,也收获了联合国的认可。
我期待志愿者们来到景迈山,不仅能付出劳力,更能成为文化的倾听者和传播者。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茶艺、了解当地文化,唤醒更多人对世界遗产的敬畏之心,积极投身到遗产保护行动中来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为景迈山的未来,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,贡献自己的力量!
Harrison茅恒业,现居深圳,就读于惠州的一所国际高中。对生物学和心理学有着诚挚的热情,有着相关的高中生竞赛和科研经历。过往在良食参与过植物资料的整理、文章撰写、同时也在协助和筹办良食青年学术委员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