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0日清早,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,村民张静背着竹篓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。在她身后,数十位茶农也正借着晨光,步行一个多小时后,到齐人高的野生茶树旁采嫩芽。
“这些茶树平均树龄超70年,根系能深入岩缝10余米,原生态环境生长的茶,做出来清香十足。”张静说。
地处北纬30黄金产茶带的渔山村,三面临水,地处向阳山坡,平均海拔750米,丰富的原始次生林孕育出荒野茶1000余亩。
这种“天生天养”的特性,让渔山茶成为市场新宠。“今年零售价每公斤7760元,同比上涨7.8%,还供不应求。”张静笑着说。
时针回拨至2017年,渔山茶农还被困在“出山难”中。“过去渔山村不通公路,村民日常乘距谷底500多米的悬索过天险出山。没有茶叶收购商肯来村里,很多茶树就荒废了。”渔山村党支部书记饶以明记忆犹新。转机始于张静创办渔山源生态农业公司,注册“渔山源”商标,和丈夫以龙井工艺手工制作荒野茶。
如今在渔山村,每天下午4点,背着茶篓的村民陆续从林间走出。张静带着电子秤守在山道转角处,现场收茶。
“过去,茶荒在坡里没人摘没人管,现在反倒值钱了,去年在茶树上摘了9800元。”看着刚到账的400多元钱,渔山村村民周翠芝说。这些带着露水的嫩叶,即将被送往张静家的制茶工坊。
张静负责收购、销售,她的丈夫周波负责制茶。晚上8点,鲜叶被均匀地铺在簸箕上摊晾萎凋,随后便是杀青、揉捻、烘焙等步骤。夜晚,在升腾的蒸汽中,周波额前碎发已凝满水珠。经过全程10个多小时、7道工序的手工制作,新鲜出炉的茶叶立马进入包装环节。
“每片茶叶从树上到制成发货,在24小时内完成。一个茶农平均每天采2公斤,我们手工做每天最多出5公斤,非常不易。”托着泛着翡翠光泽的成品茶,周波说。
“源于悬崖之巅、索道之上、隐秘之村的野茶,经过25公里出山路,从深山来到您的茶杯中。”日常,张静在朋友圈中展示渔山茶,线上链接消费者。近年,张静通过抖音直播、微信维护聚拢了不少老客户,并在当地开了家小店,不少武汉、长沙的茶友前来踏青、考察。
2024年,渔山村荒野茶产量325公斤,产值120万元,带动32户茶农户均增收5000余元。现下,渔山村的实践正在产生“裂变效应”,鹤峰县3.3万亩野茶形成特色产业集群,孕育出野茶加工市场主体10余家,2024年加工野茶110吨,销售产值1.1亿元,生态资源禀赋正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。